2023年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核心考点资料

作者:安徽自考网 时间:2023-04-17 阅读:2272次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简答】政策分析的内涵。

(1)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3)政策分析的日的或目标是: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简答、论述】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这个定义揭示了公共政策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如下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多选】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单选】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单选】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是政策一般。

【单选】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性方法是系统分析方法。

【多选】个案研究的证据的来源有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观察、物理人工制品。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化

【单选】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是《教战守策》。

【多选】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多选】“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最优化;“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多选、简答】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单选】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单选】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单选】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多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第三节 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

【简答、论述】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基本意义。

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简答】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内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它表征公共权力机关想干什么、为什么干、怎样干、不想干什么、为什么不想干。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是前者能不能够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聚合公民的愿望、意向和利益。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多选】公共政策的产生所需的初始条件有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单选】如果我们称战术为“微观决策”,则战略可被称为宏观决策。

【单选】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获取、巩固与增益国家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单选】经济政策的核心价值是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多选】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把公共政策划分为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

【单选】免费公共学校教育政策属于分配性政策。

【单选】1977年我国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这属于确定型政策。

【单选】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

【单选】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被赋予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与个人。

【多选】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

【多选】美国司法决策的形式主要有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裁决、司法命令。

【多选】公共政策依据纵向形式特征可划分为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论述】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

公共政策与法之同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须经过合法化这一环节,从而使政策获得法的形态,这就是政策与法常常具有同一文本和共同的形式特征的基本原因。

(1)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

(2)政策与法都是国家意志(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它们的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

(3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规范一般指准则、标准。

(4)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公共政策与法之异: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分成两部分:获得法的形态者和未获得法的形态者。

(1)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政策与法之异在于:

①虽然法与政策具有同一文本,但是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政策注重于按规则进行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法则注重于纠察、校正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中有关各方违背既定规则的行为。

②法的执行过程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司法机关一般不主动地加以干预,但是,恰恰是在司法机关不主动行为的这个领域里,政府却主动地进行政策实施。

③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政策,就各项具体的政策而言,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不对称的,即一些群体有义务而无权利,而另一些群体则有权利而无义务。

④法的适用必须力求统一,因此对法律适用来说,法律明文优于法律精神、不得偏离法律的明文成为公认的原则;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

⑤虽然政策和法都具有强制性,但是政策执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如果没有法律依据一般不直接动用强制力;法是由国家来保证其执行的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如果越限国家就要依法惩处。不仅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且往往直接动用国家强制力来执法。

⑥政策和法都要求具有稳定性(即变动不能过于频繁)和连续性(即效力不能随意中断),但是二者相比较,政策更为灵活,能更快地应对客观形势的变动。

⑦法和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干预。但是二者相比较,政策干预的范围更大、更深入。

(2)政策的第二部分—未获得法的形态者,是政策构成中更活跃、数量更庞大、内容更丰富、与社会现实联系更密切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具有上述政策的全部特质和规定性,但是其文本不具有法的特质和规定性。

【多选、简答】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管理功能。

(2)引导功能。

(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案例分析】在不断简政放权、加快发展镇级经济的背景下,广东省佛山市正在酝酿大幅度提高镇委书记、镇长的待遇,镇级领导干部的年薪将参考所在镇经济实力以及当年绩效来综合评定,最高年薪可以拿到15万元甚至30万元。目前,已经有不少佛山市科级干部被列入考查对象,准备下镇。届时,佛山市政府拟从财政中每年拿出500万元至1000万元,提高镇级领导干部的工资,实行高薪养廉。

“高薪养廉”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但遭到强烈反对,后来就时冷时热。在佛山市政府高薪养廉的政策即将出台之际,在2003年4月底的佛山网站上,一位名叫C0002的网民提出:用高薪引入激励机制,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他认为目前的公务员工资经过几次加薪后,已有相当吸引力。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动向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任何人的廉洁都是制度的产物,是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体制的结果。”如果制度严密,你无法不廉洁。此外,一旦制度所设置的处罚太重,以身试法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无论是经济还是名誉),廉洁便自然而生。因此,高薪和不高薪与廉政无关。“中国目前缺乏制度化的反腐机制。处罚力度又不够,且官员腐败在某些地方是环环相扣的,使得一些官员在主观上也就缺乏反腐败的决心。”他认为,在目前佛山平均工资水平不超过1.5万元/年的时候,一个表现一般的镇长,没有理由拿相当于人均工资近10倍的收入。

(1)试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关于“高薪养廉”的争论涉及对公共政策哪些功能的认识和应用?(2)你认为反对政治腐败应当注意应用和发挥公共政策的哪项功能的作用?为什么?

(1)该案例涉及公共改策的基本功能的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管制功能。管制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

①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员制度条例规定高薪养廉,使公务员认识到奉公守法、忠于职守可以享有很好的待遇并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贪污腐败、玩忽职守必定使这一切化为泡影。这样就在政策的条文规定上使政策主体禁止的行为在政策对象那里不发生。

②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单选】政策的认识论本质表现为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多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多选、简答】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为:

(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第三节 政策工具

【单选、多选】加拿大学者郝赖特和腊梅什采取的政策工具分类方法是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

【多选】政策工具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七分法、八分法。

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 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

【单选】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政策系统的运行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

【单选、多选】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单选】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政策制定系统。

【简答】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1)认定政策问题。

(2)确认政策目标。

(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

(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单选】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信息传播系统。

【多选】政策评估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评估主体、政策评估对象、政策评估目的、政策评估标准、政策评估方法。

【简答】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制约和影响。

(1)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经济环境提供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需的工具和资源。

(3)经济环境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

(4)不同的经济形态对政策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间接地影响政策导向、政策调整的范围、政策运作的方式以及政策质量。

【多选】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人为性。

【多选】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包括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第二节 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

【简答、论述】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政府权力的性质和大小、政府职能的结构和多寡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作为从社会中产生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特殊政治组织,政府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基本的职能。政治统治职能是政府阶级属性的反映,社会管理职能则是政府社会属性的反映。政府职能的这二重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公共政策不仅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对社会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

所谓“政治统治”,就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为了维护、巩固和加强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地位,而对国民采取的支配、控制与统辖。作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一种政治关系,政治统治不是这两大阶级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整体性的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公共政策常常被用来表达和维护统治阶级总体的、长远的、根木性利益。政府权力还以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来加强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②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政府权力通过关注民生和促进经济的繁荣,扩大其合法性基础。这样,政府就需要以公共政策为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总体动员和配置,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另外,政府权力还通过公共政策,对各种经济关系进行协调,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对民众的政治行为以及各种权利和权利关系进行规范,并对各种社会政治组织进行监督。

(2)政府职能与政府权力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单选】法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

【单选、多选】真实的联邦制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德国;象征性的联邦制国家主要有巴西、墨西哥。

【简答、论述】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政府能力是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关键性要素。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表现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改府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政策对政府能力的影响是双重的:倘使政府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了公共政策,而且该政策有效地克服了市场缺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那么公共政策就提高了政府能力。相反,如果公共政策实施后,非但没有解决市场缺陷,反而加剧了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损失,那么就意味着政府失败或政策失败,则有害于政府能力的提升。

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表现为:

公共政策成为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体公民之间互动与合作的方式,成为提高治理能力,臻于“善治”的重要手段。

(1)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

(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

(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单选】将决策权的配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依据是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

【单选】在我国,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是民主集中制。

【单选】法国是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

第三节 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

【单选】谋求和增进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归宿,是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础。

【单选】在公共利益和公共代价关系中,严厉的环保政策属于利益范围广、代价范围窄。

【简答、论述】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

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七种: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权利。

(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选择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或推举代表参与政策过程,使政策发生实质性变化,间接行使个人权利。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决策议程。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政策过程。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制定。

(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使政策过程扭曲,以此影响政策结果。

(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简答】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

(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4)角色替代。

【论述】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表现如下:

(1)大众传播与政策制定。

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②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③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大众传播对政策抉择的影响力因所处体制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政府控制相对严格的体制下,作为政府执政工具,大众传播更多地承担着传递政府政策意图的任务,对政策抉择的影响力有限。在政府控制相对宽松的体制下,大众传播的作用就不限于发布“政策气球”和其他“政策信号”,常成为影响政策抉择的意见领袖:或通过公开政策制定的程序来监督政策制定的合法性,或通过收集、传达公众意见而提出多种政策方案,或通过专题评论和焦点效应施加舆论压力,最终对政策抉择产生重要影响。

(2)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和监控大众传播对于民众了解和接受改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及监督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①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②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3)大众传播与政策评估和调整大众传播能利用其特殊的信息网较快地获取各种信息,传播事件的真相和内幕,影响政府或公民对特定政策的总体性或局部性评估。

①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

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

③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第四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一节 政策过程与理论模型构建

【简答】公共政策学的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

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理论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模型的认识论意义如下:

(1)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说,模型的性能须尽可能准确地表示原型,而且原则上须对应于原型的某些特征,所以就有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型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简答】公共政策学模型的必备条件。

关于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德洛尔列举了以下几点: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5)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第二节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多选】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混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

【简答、论述】理性主义模型及其假定的理性人的特征。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他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则被赋予以下特征: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单选】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西蒙。

【单选】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林德布洛姆。

【单选】规范最适模型的提出者是德洛尔。

【单选】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一决策一输出一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的模型是政治系统模型。

【单选】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是机构一制度模型。

【简答】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评的原因。

(1)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

①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

②从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2)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受到批评的原因

精英模型受到批评的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多选】“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简答】“上下来去”政策过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1)“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

(2)由于科学决策是这个模型的根本追求,所以它乐于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和决策手段。

(3)它是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的,这些亚模型在现阶段上只是一个轮廓,比较粗放,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充实。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型,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某一个亚模型中去。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方法、计算机决策辅助系统等,都可以在这个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

完整版高清无水印自考历年真题扫码进入小程序自助获取:

免费获取自考真题资料小程序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安徽成考网 自考资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