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核心考点资料

作者:安徽自考网 时间:2023-05-10 阅读:3123次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

【单选】奥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单选】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单选】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多选】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多选】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马克思、斯宾塞。

【多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韦伯。

【单选】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第二节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单选】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简答】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

(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单选】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单选】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所建立的。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百年

【单选】费孝通作为社会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学,接着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论述】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做法。

(1)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地开展社会现象研究。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多选】社会学的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论述】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②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③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④规范性功能,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价的过程。

(2)教育功能。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建立规范。

②提供模式。

③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及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单选】实证主义方法论,是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单选】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威廉·狄尔泰和马克斯·韦伯。

【论述】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2)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4)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包括测量的精确性、价值立场的中立性、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

(2)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作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到自然规律的水平。

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多选】统计调查需要遵守三条基本原则: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完整性原则。

【单选】20世纪20、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将日常生活中的实地观察与思考发展成为一项科学技术,称之为实地研究。

【单选】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单选】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努力使自己真正地与被研究群体相通,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

【单选】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是文献法。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简答】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筹划阶段有五项工作:第一,选择研究题日,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第二,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硏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第三,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第四,制定研究方案;第五,组织工作。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将研究方案付诸行动,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或实地调查、文献或口述等方法。

(3)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检验理论假设,提出新问题,最终撰写调查报告,结束该课题的研究等。

【单选】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单选】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简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1)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2)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简答】社会的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单选】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多选】社会结构的类型有:关系性社会结构;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单选】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中心要素。

【单选】人口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单选】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

【简答】环境的功能。

(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单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多选】文化的特征包括: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单选】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单选】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集丛。

【简答】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1)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单选】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单选】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单选】文化采借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单选】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过程。

【简答】社会化的内涵。

(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多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单选】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单选】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论述】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单选】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单选】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

【多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

【单选】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多选】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其一,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其二,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其三,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其四,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单选】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单选】直接模仿是个体及时地或者在特定环境下对榜样的复制行为,而反模仿是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

第三节 社会角色

【简答】社会角色的涵义。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多选】根据人们获得角色方式的不同,社会角色可以划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多选】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社会角色可以划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多选】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社会角色可以划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多选】常见的社会角色失调的情况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单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

【多选】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

【单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单选】当代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单选】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简答】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多选】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有:暗示、模仿、交换、竞争、合作、冲突、调适。

【简答】调适产生的原因。

(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无论冲突最终的结果怎样,都要求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由于冲突所形成的关系。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新的观念、新的规范、新的文化等不断出现,人要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行为等,去适应新的环境。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一种文化传人以后会对当地的原有文化带来定的冲击,由迁移而进入一个新的社会或文化环境而引起的调适。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符号

【单选】符号是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

【单选】语言是社会互动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工具。

【单选】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称为亲密距离。

【单选】相距约45厘米到约122厘米的距离称为个人距离。

【单选】相距约122厘米到约365厘米的距离称为社会距离。

【单选】相距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称为公众距离。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单选】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多选】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

【单选】拟剧论,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的理论。

【单选】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单选】常人方法学是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

【单选】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第四节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多选】社会网络的特征有:普遍性;多重性;滚珠性;多向性;隐蔽性。

【多选】社会网络的形态有: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单选】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社会资本》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

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 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单选】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简答】家庭的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

(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即他们相互为对方办事。

(4)他们共享很多事物,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社会活动。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但同时又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育的义务,父母与子女相依为命。

(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相互帮助。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论述】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家庭对两性生活的满足,不仅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在稳定社会秩序上,也发挥着特殊作用。

(2)经济生活功能。家庭的经济生活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家庭的生产功能具有历史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实行多种经营形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个体经济的发展,生产功能在一些家庭中仍处于重要位置。消费功能始终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人们的生活消费基本上是在家庭中或通过家庭进行的。

(3)人口再生产功能。从人类进人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功能。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就无法延续下去,而家庭则满足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要求。

(4)精神生活功能。家庭是人们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的许多心理上、精神上的特殊需要,是在家庭中实现的。良好的家庭精神生活,不仅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而且对社会也产生积极影响。

(5)教育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担负着传授生活技能、灌输社会价值观念、训练和指导个人行为等促使个人社会化的责任,尤其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6)抚养、赡养功能。家庭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唯一社会单位,家庭承担着为社会发展生育人口的职能。

【简答】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类型。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且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两条纽带直接联结。

(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主干家庭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都是异代的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还有夫妇或父母缺损一方的单亲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其他家庭。其他家庭是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

【单选】核心家庭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第三节 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简答】家庭功能的变化。

(1)经济功能弱化。

(2)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3)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

(4)养老功能的挑战。

【简答】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群体

【单选】对群体作出明确的定义是在20世纪初。

【简答】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简答】初级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以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因此可以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单选】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是初级群体。

【单选】首先提出初级群体概念的是库利。

【单选】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初级群体。

【单选】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

【单选】最先提出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的是萨姆纳。

【单选】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群体成员的归属。

完整版高清无水印自考历年真题扫码进入小程序自助获取:

免费获取自考真题资料小程序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安徽成考网 自考资料网 安徽自考助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