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答案

作者:安徽自考网 时间:2023-05-18 阅读:2161次

2023年04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部分真题及答案

(根据考生回忆进行整理)

31.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答案:课程的三种观点:

(1)把课程作为学科。这是最普遍使用的、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也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学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定义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

32、简述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答案:研究认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基本性、基础 性和范例性。

33简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答案:(1)从课程价值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层面,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是说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答:(1)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面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

(1)“学习者中心”,每一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

(2)“情境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

(3)“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构建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36、请结合实际分析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答案: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7、有人认为"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将引起教学领域的革命,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它运用展开便捷的交往,以及信息的联系。于教学领域将会引起深刻的变革。

(2)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教学有望实现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

(3)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讲授教学法已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求,需要新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4)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全球范围共享。

(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6)需要指出的是,过分运用“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和不利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 16分。

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据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

(1)苏格拉底把此种教学方法称为什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中的什么方法较为接近?

(2)在现代教学中如何认识和组织这种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1)此种教学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也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法。与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较为接近。

(2)启发式教学是处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原本闭塞的思维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怎样启而得法,诱之有效,是我们教师不断深入探究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趣启发

兴趣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心理学家指出,兴趣可由客观的生活意义和主观情绪上的引导所致。那么,让教学回到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常常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进行“椭圆”教学时,先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与椭圆有关的实例,启发学生引入主要课程,会使学生的求知欲高涨。

二、演示启发

演示启发适宜于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时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演示来讲述或印证抽象的知识。比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采用演示启发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或在教学模型上指指点点,或用自制教具比比划划,不仅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

三、类比启发

很多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类似之处。学习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类比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知识的发生与迁移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增强他们数学发现的能力。比如:立体几何和平面几何的类比。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启发诱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知识,类比出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当然类比只是一种猜测,其正确性还有待于逻辑论证。

四、联想启发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联想,如联想有关的公式、性质、规律、数学问题、数学方法,则常常能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沟通数学内部多层次的联系,编织知识网络,促使学生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线性规划问题”中的“求目标函数最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截距的几何意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圆的几何性质等等,可以启发学生把“数”的问题转化为“形”来解决。

总之,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不可置学生的心理、思维状态于不顾,超前指路,强制学生按教师提出的途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成功的启发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摸清其只是状况,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观察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这样使教学既有启发性,又有诱惑力和幽默感,深入浅出,使学生感到可望又可及。

以上就是“2023年4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答案(网友回忆版)”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高清无水印自考历年真题扫码进入小程序自助获取:

免费获取自考真题资料小程序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安徽成考网 自考资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