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作者:安徽自考网 时间:2023-05-10 阅读:2091次

2020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时间是()。

A.1918年 B.1928年 C.1838年 D.1948年

【答案】C

【解析】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同时他宣告,区别于旧哲学的一种新思维,即新视野的社会学理论诞生了。由此,孔德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2.涂尔干认为,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是()。

A.有机团结 B.集体团结 C.个体团结 D.机械团结

【答案】A

【解析】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类型。其中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和相似性特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答案为A。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属于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B.《社会行动的结构》 C.《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 D.《团伙》

【答案】B

【解析】塔尔科特·帕森斯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它的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故选B。结构功能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莫顿,著作是《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C、D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作,托马斯和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施莱舍的《团伙》。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4.我国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是()。

A.章太炎 B.谭嗣同 C.康有为 D.严复

【答案】D

【解析】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是严复。1897年,严复用古雅的文字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前两章翻译为“砭愚篇”和“倡学篇”,并在上海《国闻报》上发表。全书于1903年以《群学肄言》为书名出版面世。【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5.抗日战争期间,费孝通撰写的实地调查成果是()。

A.《禄村农田》 B.《化成镇的基层行政》 C.《金翼》 D.《芒市边民的摆》

【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期间,费孝通主持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实地调查,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成果包括费孝通的《禄村农田》,费孝通和张之毅的《云南三村》,史国衡的《昆厂劳工》和《个旧矿工》,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和《内地女工》,谷苞的《化城镇的基层行政》,胡庆钧的《呈贡基层权力结构》等。C选项,林耀华将福建一个家族研究以文字题材撰写了《金翼》一书,是属于个案研究。故选A。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6.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回答“为什么”的是()。

A.描述性功能 B.预测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解释性功能

【答案】D

【解析】A.描述性功能——“是什么”。B.预测性功能——“将会怎样”。C.规范性功能——“应该是怎样”。D.解释性功能——“为什么”。

【考点】社会学研究方法

7.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

A.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B.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

C.社会学研究应立足于宏观层面

D.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答案】B

【解析】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非“说明”。

3.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从平凡的事物出发。

A C D都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观点。

【考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8.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个案研究 B.典型调查 C.实地研究 D.访谈观察

【答案】C

【解析】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实地研究。

A.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B.典型调查,是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一种研究方法。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9.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推进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在()。

A.1935年 B.1936年 C.1937年 D.1938年

【答案】B

【解析】1936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中推进了泰勒文化定义的表述,说:“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理解的。”文化不仅包括人的观念形态和人造出来的器物,还包括社会组织。马林诺斯基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物质的是指“已改造了的环境”,精神的是指“已变更了的人类有机体”。【考点】什么是文化

10.文化杂交又称为()。

A.文化冲突 B.文化融合 C.文化采借 D.文化传播

【答案】C

【解析】文化杂交即文化采借,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考点】什么是文化

11.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称为()。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答案】A

【解析】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也称一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为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考点】什么是社会化

12.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好孩子阶段是()。

A.第二阶段 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 D.第五阶段

【答案】B

【解析】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①前常规水平:服从与惩罚阶段、相对功利主义阶段。

②常规水平:好孩子阶段、法律秩序阶段。

③后常规水平:社会契约合法性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考点】什么是社会化

13.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B.个人决策与群体角色

C.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D.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答案】D

【解析】社会角色的分类主要包括: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3)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考点】社会角色

14.霍尔提出社会存在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空间理论的相关知识。霍尔提出的四种空间是:

(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

(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

(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以内,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

(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

【考点】社会互动的符号

15.罗伯特·科利尔把社会资本分为()。

A.同质性社会资本和异质致性社会资本

B.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和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

C.结构性社会资本,过程性社会资本和功能性社会资本

D.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

【答案】D

【解析】罗伯特·科利尔把社会资本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

(1)政府社会资本是影响人们为了相互利益而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各种政府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契约实施效率,法律规则,国家允许的公民自由度。

(2)民间社会资本包括共同的价值观、规范、非正式网络、社团成员,这些能够影响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制度因素。以布朗等为代表,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和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三大类。依据社会资本的性质,社会资本分为同质性社会资本和异质性社会资本。【考点】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16.在家庭结构类型中,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都是异代的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失独家庭

【答案】C

【解析】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主干家庭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都是异代的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还有夫妇或父母缺损一方的单亲主干家庭。【考点】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17.最先提出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是()。

A.库利 B.萨姆纳 C.梅约 D.海曼

【答案】B

【解析】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两个概念是由萨姆纳在《民俗论》(1907)一书中最先提出的。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梅约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海曼提出参照群体的概念。【考点】什么是群体

18.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为()。

A.三种类型 B.四种类型 C.五种类型 D.六种类型

【答案】A

【解析】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为三种类型:

1.超凡魅力型。典型的超凡魅力型权威在先知、圣徒和宗教领袖所建立的组织中可以看到。

2.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

3.法理型。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

【考点】组织和组织理论

19.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组织管理理论是()。

【选项】

A.组织行为理论

B.人际关系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权变理论

【答案】B

【解析】人际关系理论是在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

【考点】组织和组织理论

20.根据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罢工这一行为的发生,常常是由于经济不景气要裁员或降薪,从而导致企业员工的愤怒,这属于()。

A.结构性助因

B.促触发性因素

C.一般化信念

D.结构性紧张

【答案】D

【解析】结构性紧张。这是指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缺陷和矛盾,这些冲突性因素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和不满。结构性助因。这是指社会结构的构成方式必须满足集体行为形成的一般外部环境条件。促发性因素。这是指某种突发的事件导致了人们受到情绪上的强烈刺激,从而成为导火索,导致了集体行为的发生。一般化信念。这是指人们对结构性紧张引发的怨恨情绪必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认识。【考点】集体行为

21.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可以将教育分为()。

A.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B.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C.权利教育和地位教育

D.地位教育和生活教育

【答案】A

【解析】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可以把教育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从教育发生的场所来说,可以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考点】教育

22.在《去学校化的社会》一书中,激烈批判制度化教育的学者是()。

A.布迪厄 B.保罗威利斯 C.伊凡·伊利奇 D.帕森斯

【答案】C

【解析】伊凡·伊利奇在题为《去学校化的社会》一书中,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与文化资本。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提出了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考点】教育

23.【题干】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的人文区位学理论是()。

A.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

B.同心圆理论

C.新正统区位学理论

D.扇形理论

【答案】D

【解析】扇形理论是霍伊特在对伯吉斯同心圆理论的批评的基础上于1939年提出的。霍伊特指出,城市土地使用模式更接近于扇形般地发展,每个具有相对同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同心圆理论是伯吉斯提出的。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和新正统区位学理论。

【考点】什么是社区

24.根据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分析框架,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可划分为()。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答案】D

【解析】根据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分析框架,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可划分为7个。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四个基本阶级的格局。1953-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的所谓“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阶级、阶层结构。1977年,中国的阶级阶层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1978年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将全国成年社会成员划分成十个阶层。【考点】社会分层

25.在我国公共场所抽烟,属于一种()。

A.违章行为

B.违例行为

C.违规行为

D.违法行为

【答案】A

【解析】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比如交通违章、公共场所抽烟、学校考试作弊等。这些违章行为一般根据情节,可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和批评教育。我们国家有《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所以公共场所抽烟是违章行为。违规行为是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考点】什么是偏差行为

26.英国城市学家E.霍华德提出的城市群研究理论是()。

A.都市圈理论

B.田园城市理论

C.组合城市理论

D.城市带理论

【答案】B

【解析】1898年,英国城市学家E.霍华德出版《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一书,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城市。

C.格迪斯——组合城市。A.都市圈又称城市群,提出者是琼·戈特曼。

【考点】城镇化概述

27.根据莫顿的目标——手段适应方式类型,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目标,也抛弃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适应方式是()。

A.革新

B.形式主义

C.退缩主义

D.反叛

【答案】C

【解析】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五种适应方式:遵从、革新、形式主义、退宿主义、反叛。A.遵从者,是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获得社会鼓励的目标。B.革新者,即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社会不被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对于创新者来说,他可能感到自己无法采取社会认可的手段,或者使用这一手段过于困难和耗时,所以选择了未被社会认可的途径。C.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D.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

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E.反叛,是指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代替。

【考点】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28.美国数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书中区分了社会问题与()。

A.公共问题

B.自我价值

C.个人困扰

D.公共环境

【答案】C

【解析】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把社会问题视作公众问题,认为公众问题与个人困扰不同。米尔斯说:“也许社会学想象力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区分‘局部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考点】什么是社会问题

29.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无序状态、文化冲突和()。

A.制度坍塌

B.价值崩溃

C.结构紧张

D.情感虚无

【答案】B

【解析】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无序状态,即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套统一的合适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二是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规则,使人们无所适从;三是价值崩溃,即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

【考点】什么是社会问题

30.在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历程中,1949~1977年是()。

A.全面现代化发展期

B.现代化起步阶段

C.局部现代化阶段

D.全面现代化探索期

【答案】D

【解析】1840~1911为现代化起步阶段;1912~1949为局部现代化阶段;1949~1977为全面现代化探索期;1978年至今为全面现代化发展期。

【考点】社会现代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霍曼斯 B.布劳 C.科赛 D.布鲁默 E.戈夫曼

【答案】DE

【解析】AB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C是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2.社会学实验的不足,主要是()。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B.实验过程的反应性

C.实验内容的重复性

D.实验对象的有限性

E.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答案】A B D E

【解析】社会学实验的不足,主要是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33.社会结构类型包括()。

A.制度性社会结构

B.行政性社会结构

C.关系型社会结构

D.实体性社会结构

E.规范性社会结构

【答案】C D E

【解析】社会结构的类型:

①关系性社会结构:社会由关系构成。

②实体性社会结构:社会由实体构成。

③规范性社会结构:实体同时是社会规范。

【考点】什么是社会

34.消费社会的特征有()。

A.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B.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C.消费主义盛行

D.消费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E.消费是一种文化

【答案】ABC

【解析】消费社会是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

消费社会的特征:

①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②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③消费主义盛行。

【考点】消费

35.社会不平等的研究传统,包括()。

A.等级分析 B.身份研究 C.地位研究 D.阶级分析 E.分层研究

【答案】DE

【解析】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1)阶级分析传统: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所在。

(2)分层研究:指的是以“生活社会”的分配和获得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考点】社会不平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考点】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37.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答案】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考点】组织的科层制理论

38.社会网络的特征。

【答案】

(1)普遍性。(2)多重性。(3)滚珠性。(4)多向性。(5)隐蔽性。

【考点】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39.后福特主义的特征。

【答案】(1)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商品的生产。

(2)减少不增值的间接劳动形式。

(3)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

(4)劳资关系变为相互合作信任。

【考点】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

40.社会变迁的特点。

【答案】

(1)必然性。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2)前进性。社会变迁的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3)非直线性。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是直线的,往往有曲折,呈波浪式的态势。

(4)全面性。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考点】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如何实现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目标?

【答案】(1)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地开展社会现象研究;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考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42.试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答案】1、社会控制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指导和约束的过程。社会控制过强会会牺牲个人的利益,而社会控制过弱会牺牲社会的利益。所以,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也就是说要避免社会失控或社会过控。

2、社会过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3、社会失控是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4、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考点】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社会控制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4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在社会转型中不断流动,发展社会阶层流动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激发了社会发展的深层活力。请联系我国实际分析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和机制。

【答案】(1)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人们发生何种的社会流动,大致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在中观层面,则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在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如党员身份)。

(2)可从理论上将导致社会流动的机制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第一,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

第二,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

第三,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

第四,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完整版高清无水印自考历年真题扫码进入小程序自助获取:

免费获取自考真题资料小程序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安徽成考网 自考资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