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内容。
答题攻略:
(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
(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
答:(1)科举制度的实行为庶族阶层的举子打开了仕进之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心理机制,并进而给唐诗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最为时人所重视的进士科举以诗赋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又极大地刺激了举子们潜心钻研诗家三昧、以期一举登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诗歌技艺的普遍提高。
考点2:简述唐诗对时代反应的广度与深度。
答:(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社会生活。
①唐朝诗人积极干预现实生活;
②唐诗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
(2)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健康有活力的精神生活。
①唐诗反映了各类人物的精神生活:蔑视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崇尚自然的王孟;
②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今朝有酒今朝醉”;
③新的知识分子群体,观念革新、思想活跃;
④唐代是开放的社会,言行不伪饰、拘束。比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考点3:唐诗由刚向柔的转化变化原因。
答:(1)唐代中叶以后,黄河流域遭受战乱的破坏,北方衰敝,河北地区藩镇割据,关辅以西为吐蕃、回鹘所陷, 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黄河流域。故文人出于北方籍者减少,南
方籍增多。
(2) 晚唐出于北方籍的几位主要诗人如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在南方生活和仕宦的时间都很长。唐诗最后阶段正是随着创作方面南方因素的增长,气质发生了由刚向柔的转化。
考点4:简述唐诗刚健的特质。
答:唐诗富有阳刚之美的面貌,主要体现在气象、内质、情态几个方面。
(1)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
(2)唐诗的内质,是有强劲的骨力;
(3)唐诗独特的情态,表现为解放的气质。
考点5: 民族政权统治的影响。
答:在封建时代各个民族政权统治的国家里:
(1)全民具有普遍性的精神传统和心理素质可能影响于文学艺术。
(2)控制了国家政权的那个民族的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文学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①魏晋以来:刚气都尽,委弱之极。
②十六国和北朝——少数民族的“长戟乱中原”。士族人数大量减耗、特权受催抑。
③部落大人、酋长之类——转化为地主阶级。对士族腐朽作风有一定和控制能力。
考点6:简述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的互补作用。
答: 就诗歌追随时代、表现时代面貌而言,宫廷诗和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都曾透露了时代气息,而方式、途径的不同则具有互补意味。宫廷诗:大唐鸿业的种种直接颂美,多承袭齐梁声色大开之后所形成的描写性模式;初唐宫廷诗的弱点: 宫廷诗以颂美为旨归,致力于描写型的外在铺陈,体貌骨架中缺乏强劲的生气灌注,虽宏整壮大,艺术力量毕竟不足。初唐宫廷诗发展到第二阶段,渐渐地不再致力追求壮大,转为趋向婉缛,情绪感有所增强。但宫廷诗人的情绪总不免贫弱,贫弱的情绪和婉缛的表现相结合,显得萎靡无骨。四杰及陈子昂:时代背景中的人物。针对宫廷诗这方面的缺失,特别是龙朔以后的某种倒退,王勃、杨炯、陈子昂先后尖锐地加以批评,提出“风骨”问题,并追求在实践中加以解决。